“被甲巡洋舰因为加上装甲后船身增胖增重,与早期铁甲舰类似,航海性能只能说是可以接受,船速也不到15节,还需要仰赖帆装;厚重的舷侧装甲带,也常常因为设计时计算错误而没入水中,缺乏实用性,更不用说装甲带仅限于舰身部分范围;部分船舰火炮口径虽然达到10英寸(254毫米),相当接近铁甲舰的等级,但安装方式也不如已经开始使用炮塔的铁甲舰或岸防炮舰理想。即使如此,这类船舰在欧洲海上强国的海外驻军中,依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。俄国于东亚部署、对英国在远东的海军构成威胁的大型巡洋舰,基本上就是被甲巡洋舰。事实上,就某些角度来说,被甲巡洋舰是铁甲舰的缩小版支系,就是轻小、薄皮、低火力的缩水铁甲舰,相当类似后来英国海军用在海外殖民地的二等战舰;对二流海军强国如奥匈帝国、土耳其而言,一流海军强国的被甲巡洋舰,规格与他们的主力舰相同。直到装甲巡洋舰的时代来临为止,被甲巡洋舰一直都列于各国第一等巡洋舰的地位。”
“因为被甲巡洋舰的装甲与火炮安装方式不好,速度也低,价格又不便宜,,因此各国船厂便开始进行新概念的研究。第一个点子便是摒弃传统的木质船,建造全钢制舰身。虽然当时各造船厂基本上都缺乏建造全钢质船身的经验,而且海外巡逻舰很难回母港维修,外地通常没有欧洲等级设备的船坞,木船会比钢船好处理。但全钢船身在数值上虽然算是无装甲,结构部分的钢板厚度至少有10英寸,这就可以防御当时大量存在于军舰上、用来阻止敌人登舰肉搏的中小型机关炮,要是木材就无法抵档。这种以结构材料充当防御装甲的设计,也成为后来巡洋舰装甲设计的标准方式。”
“最早采用这种设计的军舰,便是英国海军9075年动工的二等巡洋舰‘鸢尾花’号。不过不管是钢制舰身还是煤炭库防御,都只能阻挡炮弹穿透舰身;一旦炮弹穿入在内部爆发时,就无可救药——对于巡洋舰而言,这是很容易发生的事。为了避免炮弹射入后造成重大伤害,甚至一发水线附近的穿入弹造成动力系统全毁、船体进水无法控制的状况,就有人想到了一个方法:将船身水线深度处的甲板强化成装甲,并呈新月型上凸,如此便可保护动力系统不受弹片损害;而侧舷穿透的炮弹碰上装甲时,是以很陡的角度撞上装甲,可以有效增强装甲的有效厚度,进水也能被装甲区限制在一个小范围,不致造成沉没。这个防御设计不再无谓的要求军舰不被击穿,而引进了损害控制的概念,让受损不至于影响航行与作战能力,是全然革命性的防御设计观念。除此之外,这种设计还可以把重心压低,解决当时大多数军舰重心过高,导致恶劣天候航海能力不佳的缺点。”
“首先采用相关概念的军舰是9080年英国海军的‘利安德尔’号,但她只在引擎室上方安装一片薄甲板,被称为‘部分防护巡洋舰’(alprotectedcruiser),仅具保护动力部位不被击毁的能力。而第一个完全采取这种设计的军舰,就是9081年南美洲的智利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制的巡洋舰‘埃斯美拉达’号,她是最早的一艘防护巡洋舰(rotectedcruiser)。‘埃斯美拉达’号是军舰外销的一种范例:基本上军方比厂商方面的心态要保守,通常不太敢采用一些革新的概念,因此有些厂商就会拿外国作为实验品,在外销武器上试用一些新观念,等到有良好成绩再回销本国,而‘埃斯美拉达’号便是其中最成功的实验之一。除了上述成功的防御概念设计以外,该舰尚且采用双桅杆、废除帆装、主炮安装在舰身中线前后炮塔、以及采用冲角等崭新设计,使得仅2977吨的军舰在火力与防御力上均足以匹敌吨位接近两倍的被甲巡洋舰,不需依赖帆装速度可高达18.3节。‘埃斯美拉达’号的唯一缺憾是航海性能。不过,以‘埃斯美拉达’号为代表的英国式设计,除了可当作通商破坏舰外,还可以用在反制通商破坏舰上,用途较为广泛,可以说是防护巡洋舰设计上的主流。”
“虽然英国海军当局政策较为保守,同时进行被甲巡洋舰与防护巡洋舰的建造,但使用结果证明,被甲巡洋舰的航海性能与速度表现不佳,装甲带上下高度太窄,当海外行动需要替陆战队满载登陆物资(当时巡洋舰常常兼任两栖战舰)时,装甲完全没入水中而无防御。因此防护巡洋舰可以说将会取代被甲巡洋舰的主力地位,成为巡洋舰设计的主流。除了设计概念上的进步以外,防护巡洋舰在世界海军史上还有其更重要的地位:防护巡洋舰宣告军舰不需再倚赖风力推进,海军作战从近岸迈向远洋,防护巡洋舰成为推动海外殖民时,海军强国最有力的人力与火力运载工具。因为军事技术与概念上的进步,造成国际权力平衡的重新分配,是防护巡洋舰最重要的历史意义。”
林逸青演讲记录:《论鱼雷艇和猎雷舰(驱逐舰)》
“当时,在阜姆的一位英国工程师罗伯特?怀特海德正在试验一种新武器,他认识一位退役的奥地利海军军官勒皮斯。勒皮斯曾发明了一种奇妙的装置,希望它能在海战中发挥一些作用。其实,他所制造的装置是一种使用两根导线从岸上进行制导的小型自动艇。勒皮斯的意图是将这种装满炸药的小艇导向敌舰的舷侧,怀特海德敏锐的头脑充分领会了勒皮斯的意图,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。”
“怀特海德认为,导线必须废弃,而且如果能引导‘小艇’在水下直线航行,那它就更容易击沉敌舰。这一回进展很快。9066年,勒皮斯完成了他的试验;同年,怀特海德制造了一艘能在水下以6.5节的速度航行200码的小艇。两年之后,怀特海德向奥匈帝国海军表演了两艘装有强棉药弹头的样艇;9070年,他又带着这种样艇到英国向海军部作了表演。在一阵电光之后靶舰被摧毁了,这两艘样艇被命名为‘鱼雷’。”
“9070年9月到10月之间,怀特海德鱼雷(whitehead,即白头鱼雷)在英国进行了一百多次射击表演,给英国海军部以强烈的印象,他们决定马上购买其生产权。但是,出现具有发射鱼雷能力的舰艇则是在四年以后的事,它是一艘试验用的90英尺(27.4米)长的英国舰艇‘维苏威’号。而第一艘专门设计用来发射鱼雷的英**舰则是‘闪电’号,该舰于9077年下水并完工。‘闪电’号比大型汽艇稍大一些,装有一具艇首鱼雷发射管,携带一枚‘白头’鱼雷。‘闪电’号通过其艇身对准目标以达到鱼雷的瞄准。它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具有19节的航速,这种直径为14英寸(356毫米)的鱼雷能以18节的航速航行600码。对于70年代的军舰来说,这是非常好的性能。”
“‘闪电’号和其它的鱼雷艇进行了大量性能试验,但它们的用途暂时被限定于港口防御。这些鱼雷艇由于尺寸太小,它们除了驶出港口对实施封锁或攻击的敌舰队发射鱼雷之外,发挥不了多大作用。使用它们作为进攻性武器的一些尝试都实现不了,因为它们太小、太轻,以至于不能在公海航行。尽管如此,白头鱼雷的破坏力对主要海军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印象,法国和英国首先觉察到它是海军装备技术的一场变革。法国在白头鱼雷最初出现时曾经忽视了它;但是当它们看到英国用鱼雷艇进行试验时,白头鱼雷便引起了他们的注意。法国感兴趣的是,鱼雷艇明显地具有以一次鱼雷发射就能摧毁敌人大型军舰的能力。自从拿破仑战争中法国舰队遭到覆灭之后,法国一直在寻求一种足以抵消英国在海上所占压倒优势的武器。首先,在20年代,它造出了爆炸弹;后来在50年代又创造了装甲。这一次英国在秘密发展武器方面取得了领先地位,法国自然不会落后。”
“事实上,法国很快超过英国,到9080年,法国已建成30艘鱼雷艇,另有30艘在建。在9081年到9085年间,法国又订购了44艘鱼雷艇,使法国的鱼雷艇总数达到104艘。”(未完待续。)